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校2004年启用新校区,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由信息中心实施,经过多年不断的建设,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是:
1.基础建设:
● 校园网络覆盖了所有的办公场所和部分教学场所,接入带宽150M。
● 计算机房10个,119间多媒体教室、一间录播教室、一间学术交流中心、一间多功能报告厅、2间会议室。2间电子阅览室。
● 教学和安全监控系统:共有631个监控点
● 校园闭路电视和广播铃声系统:2007年建成校园广播电视台,开播一套自办节目。
● 一卡通系统:学生主要用于就餐、请销假出入、借书等功能。
2. 应用建设:
● 校园管理平台:2012年建设,学校所有应用的学生基础数据来源,集成门户网站,主要用于招生、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办公方面。
● 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一卡通和身份证的图书借阅。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
认真贯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从建设走向应用、从单点到全局、从条线到融合。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教育的概念由1976年提出的“有组织的和持续不断的传授知识”,演变为1997年提出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从“传授知识”到“交流”,教育中主体变成了学习者,“交流”也不再仅限于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因此三个基本建设理念是:
1.“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更便利的教与学环境和条件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为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手段支撑
3.“依法治校”的治理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为科学管理和内涵提升提供技术性保障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 大数据:对学校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
● 智慧教室: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实时讨论与协作。
● 移动互联:无处不在的宽带无线网络传输高清教学资源,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 资源整合与组织:基于云平台重新组织教育资源。
● 学习情境识别与环境感知: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学习伙伴连接,校园物理设备实时动态监控与控制。
● 社交网络与协作学习:利用微信、社区等社交网络提高用户粘合度。
● 学习分析:对学习者以及学习情景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
四、建设步骤和校情分析
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基础网络建设:初步具有网络环境,实现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
2.教学应用信息化:较多的数字化资源,相关的业务能整合,能简单支撑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
3.业务系统资源整合: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支撑软件设施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较好的支撑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
4.教育云服务平台:有效支撑教与学,丰富的校园文化,拓宽了学习的时空维度,面向服务为基础,基于新型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我校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有校园无线覆盖还没实施、数字化资源不少但缺乏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支撑软件来进行整合等等。
五、关于智慧校园的总体认识
智慧校园国家有框架标准,从四个方面做了要求:智慧资源、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围绕框架,以智慧校园大数据为中心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室、远程同步课堂、创客实训空间等)、智慧教学资源(MOOC、SPOC、课件制作、微课、精品课、试题库等)、智慧校园管理(info、OA、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等)、智慧校园服务(虚拟校园、校园安全、校园文化、健康生活、技术咨询等)。全面实现智能分析、智慧决策、只能规划。
智慧校园建设任重道远,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