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发布时间:2021-04-22   发文部门:      作者:吴中正   点击:

  9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井冈山,或重寻故地,或追根溯源,寻找的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1972年11月,邓小平探访井冈山;1989年10月,江泽民视察井冈山;1993年4月和2009年1月,胡锦涛两上井冈山。特别是2016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井冈山考察调研,再一次深情回顾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程,告诫我们:“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的革命先辈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转折时期用生命和鲜血铸就而成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与凝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思想作风与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直至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井冈山精神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岁月,历久而弥新。井冈山精神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时代都能放射出新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有些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之际,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魄和大无畏精神,在茅坪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对“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作出了坚决的回答,坚定了大家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  
                              校团委供稿

 

 


 

编辑:

审核: